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法律查明 > 研究文章 > 正文

【我们读书吧】何 帆 | 2015年春季法政好书推介

来源:转载  日期:2015.03.24 人气:73 

编者按:在题目上挂“法政”二字,是为增强识别度,因为另一位来自社科院的何帆老师,也爱荐书,且范围更广。不过,这次推介的,有较“硬”的法政读物,也有打动过我的文艺作品,至于您是否喜欢,取决于个人口味。无论如何,春天到了,一起体会读书之乐吧。

荐书人 | 何 帆(最高人民法院法官)


《法官能为法治做什么:美国著名法官演讲录》
作 者 |〔美〕戴维·奥布莱恩
译 者 | 何帆 姜强 刘媛 黄琳娜 林娜
北京大学2014年4月版

本书是“发动法官译法官”项目的初步成果,也是“燃灯者”书系的最新作品。书中,2位首席大法官、17位最高法院大法官、11位下级法院法官,以讲演的方式,分享自己对法治的观察、对公正的理解。

他们的名字,您一定耳熟能详:霍姆斯、卡多佐、布伦南、鲍威尔、伦奎斯特、斯卡利亚、金斯伯格、苏特、布雷耶、波斯纳……这些著名法官的作品,首次完整收录到一本书中。透过本书,读者可以了解到美国法官对司法功能的认识,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和对司法政治的洞察,知晓美国式“案多人少”的困境和信息化时代庭审逐渐消失的缘由,而更加重要的,则是对于法官能为法治做什么的思考。这本书已交付印刷,4月上旬与读者见面。


《巴黎高等法院史》
作 者 |〔法〕伏尔泰
译 者 | 吴模信
商务印书馆2015年2月版

讲述最高法院史的著作不多,早期有伯纳德·施瓦茨的《美国最高法院史》(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版)和山本佑司的《最高裁物语:日本司法50年》(北京大学2005年版)。

本书则是以法国大革命前史为框,围绕法国王位传承和朝代更替主轴,叙述巴黎高等法院的源起、发展、演变和消亡。这一时期,法兰西大舞台上,上演了治乱交替、王位争夺、宫廷变故、政教斗争等剧目。巴黎高等法院在不同时期和场合,扮演过不同角色,起到过正反作用。国势鼎盛,王权强势时,它对国王俯首听命、顺从驯服。国势衰落、王权趋弱时,它凭恃登记国王敕令和对国王谏诤之职能,抵制王命,与宫廷分庭抗礼,大唱对台戏。投石党之战就是它与宫廷之间冲突达到顶点的表现。

在王权与教权的斗争中,巴黎高等法院通常力挺王权,抗衡教会,矛头指向罗马教廷。本书对上述种种进行了生动叙述。作者行文走笔,夹叙夹议,不时对帝王专制、宗教迷信、宗教狂热痛加挞伐。可以认为,在某种程度上,本书不啻法国大革命前的历史缩影。


《姊妹革命:法国的闪电与美国的阳光》
作 者 |〔美〕苏珊·邓恩
译 者 | 杨小刚
商务印书馆2015年1月版

这本书2003年首版,译笔优美,文气磅礴,令人手不释卷。译者杨小刚是朱学勤先生高足,后者曾为本书作序,后因故未能收录。小刚任《第一财经日报》编辑期间,常向我约稿,私下交流时,聊过出版背后许多故事。后来,书店断货,许多朋友抱怨买不到,我便向北京大学出版社曾健先生推荐重版,没想到被商务抢了先。值得一提的是,新版弥补初版缺憾,收入朱学勤先生那篇精彩序言。

正如序言开篇所言,所谓阳光,是指北美革命的性格,温和而耐久;而闪电则指法国革命之特色,爆发于黑暗,电闪雷鸣,暴雨如注,照亮并荡涤旧世界的角角落落,但也迅速回归黑暗。1787年费城制宪结束,北美革命暂告段落。不出两年,法国革命突然爆发,如闪电撕裂大地。两场革命在时间上挨得太近,以致后人并称为姊妹革命。就中国读者而言,我们从教科书上接受的那些历史叙事,似乎也能支持她们的姊妹关联:法国革命的导火索是王室财政赤字,因援助北美革命而发生;《人权宣言》从字面上看,很像《独立宣言》的姊妹篇;领袖人物穿梭往返,托马斯·潘恩先后参加两场革命,拉法耶特援美抗英,毁家纾难,归国后又将巴黎起义中缴获的巴士底狱钥匙回赠华盛顿。

就本书而言,作者苏姗·邓恩也沿用了这一姊妹革命的说法,却以她的副标题阳光与闪电,划开了这两场革命之间的家族联系。作者征引那一时代人大量通信、日记和私下谈话,描绘了另一幅有可能使中国读者感到陌生或意外的画卷。


《政治哲学》
作 者 |〔美〕史蒂芬·B.斯密斯
译 者 | 贺晴川
后浪出版公司2015年1月版

有人说,学习政治哲学,必须精读原典,从柏拉图、亚里士多德,到马基雅维利、霍布斯,再到托克维尔、汉娜·阿伦特、列奥·斯特劳斯。好吧,这得首先精通多少门语言。不过,无论如何,借助这本耶鲁公开课讲义,梳理一下政治哲学的谱系和脉络,更有助于我们理解“为什么读经典”和“如何读经典”的道理。

前段时间,有妄人放言若干经典不必读,后来有智者回应之:“当今附庸风雅的文化人,经常会产生两种错觉:一是以为听到过一本书就等于读过了;二是以为读过一本书就等于读懂了。生活在这两种错觉中,久而久之容易生出些许指点江山、挥斥方遒的胆气来,自恋地难以自拔。”骂得好!


《平民如何变成屠夫:一O一后备警察营的屠杀案真相》
作 者 |〔美〕克里斯托弗·R.布朗宁
译 者 | 张孝铎

本书原名Ordinary Men,直译为《普通人》。一群有家室的德国中年男人,多是工人阶级,因年龄太大,不能加入军队,被编入治安警察部队。1942年7月13日凌晨,他们突然被征召,分发武器弹药,枪杀了1800个手无寸铁的波兰犹太人。战后,汉堡检察院对后备警察一O一营的调查和起诉长达10年(1962-1972),至今保管着本案审判卷宗。作者布朗宁是太平洋路德大学历史教授,犹太人大屠杀研究专家。他获准查阅了这些记录,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论证。


《谁在守望言论》
作 者 |〔美〕欧文・M.费斯
译 者 | 常云云

费斯教授是196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。先在联邦第二巡回上诉法院担任瑟古德•马歇尔法官的助理,后担任联邦最高法院威廉・布伦南大法官的助理。1966年至1968年在美国司法部民权局工作,此后进入芝加哥大学,任教数载,于1976年成为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。本书有过2005年新星出版社译本,译名为《言论自由的反讽》,译者是刘擎和殷莹。

本书是一部挑战言论自由原则传统观念的小册子,其主要内容可借用作者一段话来概括:“以往的论辩,预设了政府是自由天敌的观点……这一观点极富洞见,但只说出一半真相。政府确实可能是压制者,但它也可能是自由的源泉。通过考察如今出现在报刊上的各种各样有关言论自由的论战,包括仇恨言论、淫秽作品、竞选捐款……我试图解释,为什么有关国家的传统假设具有误导性,以及政府如何可能成为自由的朋友,而非敌人。”

番外篇


《菊次郎与佐纪》
作 者 |〔日〕北野武
译 者 | 陈宝莲


春节回家时,在家清理旧物,发现母亲1986年的一封信。信是母亲在外培训时写给爸爸的,信上说:“今天学校组织看了电影《少年犯》,看完后,我哭了,为那帮孩子感到痛心。儿子现在也经常不听话,我们一定要尽全力引导他,即使不能成材,也不要让他沦为一个无用的人……”很庆幸,许多年后,我没有成为少年犯,反而做了警察,继而成为法官。1999年冬天,我在武汉街头抓到一个年轻小偷,从他身上搜出两封信,一封是写给女友的洋洋万言,另一封写给父母,一张薄纸,三行小字,主题是:“钱花光了,再寄些来!”后来将这事说给母亲听,她笑着问我,你自己又写过几封家信?我哑然,这才发现,我嘲笑的,其实是自己。

想到上面这些,也是因为北野武导演这本小册子。书中,他讲述了与父母有关的往事,行文看似毫不经意,其实极用心。那些絮絮叨叨的对话,让人忍俊不禁的毒舌,包含着主人公们深邃的情感,有些情节会让中国读者也深感亲切。例如下文:

母亲认为我迷恋棒球,是因为时间太多,便又安排我去英语和书法补习班。足立区附近极少有英语补习班,于是我去了三站地之外的北千住补习。我骑自行车往返,假装乖乖去上课,其实都跑到附近的朋友家或公园,玩到时间差不多时再回家。 有一次,一回到家,老妈迎面就说:“Hello, how are you ?”我一时不知该怎么办,默不作声,结果挨了一顿好打。 “你没去上课吧?!要说‘I am fine’,混蛋!”这真叫人不寒而栗。她怎么知道那些英语的。不会是和美国大兵交往了吧?我的补习费可能是美国人出的?太令人不安了。……其实,她是为了我,硬学会了那几句。


类似上面的对话很多,文字简洁,且有画面感,总能让读者的情绪代入。掩卷之余,大笑之后,如果你突感寂寥,甚至有些许不安,那么,给父母打个问候电话吧。

感谢您阅读“法影斑斓”,希望它能兼顾新知与审美。如果您觉得图文有点儿意思,请点击右上角按钮,选择“查看公共号”,再点击关注即可。也可搜索微信号:funnylaw1978。如果想阅读过往文章,可点击“查看历史消息”。

来源:法影斑斓
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bcisz.org/html/falvxinxihua/349.html
联系我们

电话:+86-755-82804677

传真:+86-755-82804651

邮箱:info@bcisz.org

地址:深圳市南山区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海国际仲裁大厦第21层2112号房

订阅号:【bciszcn】 请关注【蓝海现代法律】